当前位置:日记网>节日日记>重阳节日记> 重阳节登高的六年级日记

重阳节登高的六年级日记

时间:2022-03-28 19:17:02 重阳节日记 我要投稿
  • 相关推荐

关于重阳节登高的六年级日记

关于重阳节登高的六年级日记1

  今天是重阳节,本来打算今天下午和同学一起去爬白云山的,白云山是广州最的景点之一,对白云山比较好奇,很久就想去探个究竟。重阳节是一个许多人喜欢登高的日子,这次去爬山的同学比较多,因此登山的气氛也浓厚了很多。这样的.速度和效率实在不忍心花费这么多时间一直等下去,加之有位同学又打电话来说去白云山的事,等了一会之后便又匆匆回到了宿舍。银行到宿舍的距离不算近,回到宿舍发现去爬山的同学都已经出发了。宿舍还有两个舍友,一个在上网,另一个已经躺在床上休息去了。考虑了一番,还是决定干脆就不去了,以前有几次说去白云山都没有成行,这次也是一样,打水漂了。

关于重阳节登高的六年级日记

  上网上了一会,3点多也有些困了,关了电脑到床上休息了一下。起来后又跑去图书馆,把上次借的几本书还上了,明天就要到期了,所以趁着今天下午有些时间把书给还了。上次借了作家梁晓声写的一本自选集,才看了百来页,整本书真实地反映了*时期我国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,作者以其亲身经历写了*中在学校中发生的点点滴滴,我想通过书中的真实描述,对于想了解那段历史的人会有莫大的帮助。今天本来想续借这一本书的,哪知负责借书的老师说文学类的书籍都不允许续借,便怅然离开还书处去藏书柜借其他的书来看。

  借书回来,打开电脑,看了一下博客,看了看今天发生的一些新闻,时间很快接近7点了。夜晚操场依旧很多人,锻炼的锻炼,借着操场的美好夜色谈情说爱也不少,整个运动场人生鼎沸,好不热闹。跑了四圈,在运动场花费了15分钟左右的时间,精神抖擞地回到了宿舍。

  一天的生活在忙碌而又充实中过去了,明天又是值得期待的一天,健康快乐依旧是明天的生活目标。

关于重阳节登高的六年级日记2

  重阳这一天,艳阳高照,我们约好去登山。

  挺扫兴的是,一大早太阳就这么灼灼逼人,烈日当空,虽然时值深秋,却宛若盛夏,前一天满满的兴致减了大半了,因为重阳节之故,又这么一大帮人组织起来登山,所以还是努力让自己坚持到山顶。

  一路上,无心领略沿途风景与前几次有无变化,只顾着随上山的人流不断向上攀登,到得好汉坡的公路上已是10:20,我们在路边坐下休息,这时,有身着运动装的参赛者,从山下陆续跑来,看他们的样子已很累了,这应该是跑在最后边的.几位了,有挥着旗的负责人跟在他们后边减着:加油、不求名次只求坚持到底。

  休息过后,继续,走至好汉坡,临时设的露天舞台旁围有很多人,一手持话筒的主持人站在台中,询问台下哪位是年纪的长者,要请上台来做采访。最后,请到一位老爷爷登台做访。我远远听着,有些好玩,便走过去,站到前排,看个究竟去。

  那位爷爷说,他今年七十九,一年要登七次梧桐山。

  主持人问爷爷,为什么独自一人登山。

  爷爷答,同儿子孙子一起来的,他们还在下边还没上来,爷爷要比他们早20分钟登上山。

  听到这,台下哗然,掌起四起。

  爷爷接着说,他每次登上梧桐山后,都要作诗一首,今天也作了七绝两首,要念给我们听听。

  听到这,我来了兴致,给爷爷热烈鼓掌。有趣,有趣。

  爷爷的两首诗第一首只念了一遍,第二首主持人又念了一次,我只记了个大概,如下:

  一笑(谐音,是否是这两字不得而知,我猜这前两字应该是爷爷的名讳)老叟七十九

  ……(这句忘了)

  满头白发心不老,

  七登梧桐意兴高。

  后续未及听完,同伴要继续登顶了,因为怕正午的阳光更强,那时爬山更热。所以,虽然有点留恋,还是走了。·

关于重阳节登高的六年级日记3

  今天是重阳节,而昨天是星期天,我本无意于去爬山的,虽然天气秋高气爽,是野外活动一流的好天气,但是对我来说,却没有登高的雅兴,况且出来十几年了,也不过是去过两三次重阳登高,都不过是陪陪一些朋友,凑凑热闹而已,但昨天却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,邀约晚上去登山。刚好最近在做一些打球跑步之类的运动,籍以减少一点体重,于是就一起去了本地一处登山的名胜。

  以前已经听说了重阳登山的盛况,据说每年此处重阳登山的有十万甚至十几万之众,今年实地感受,果然人丁旺盛,甚为热闹。驱车前往,离登山口几公里之遥已经是人马车喧,无处泊车,只得停车徒步前往。一路是早已禁止车行,但见人头涌涌,只见平日的车流变成了今日的人流。到了山门,那种蚁聚般的人海让我想起在公园金鱼池喂鱼时金鱼互相争食的`情形。登山道上,更是比肩接踵,走走停停,缓缓而上。半山是一座巍峨的寺庙,此时的境况胜过平时的任何一次的庙会。在寺庙稍作休息,继续沿着山道往上走,弯多人多,一上一下分别是移动的人流。往上转上两个弯道,这里可以望到远处一排排的明灯,与一弯明朗的明月相辉映,半山庙宇处不但灯火通明,还夹杂有人声鼎沸的气势,令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。

  带着这种感觉慢慢地登高而行,置身于这缓缓流动的人群,我忽然有一种人从何处冒出来的疑惑。看着这些来来往往的人群中,暗想中国真是人口众多啊!这种人口众多的现况,利用得好的吧,也许会是建设的得力之条件,但是,这当中,又有几个是可用之才呢?前一段时间这里不是说正在发生用工荒吗?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状况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