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日记网>生活日记>观察日记> 观察植物的日记

观察植物的日记

时间:2022-02-19 09:25:55 观察日记 我要投稿

关于观察植物的日记范文合集六篇

  有趣的一天又要结束了,我们一定有不少所感触的事情吧,需要认真地为此写一篇日记了。快来参考日记是怎么写的吧,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察植物的日记6篇,仅供参考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
关于观察植物的日记范文合集六篇

观察植物的日记 篇1

  我家曾有一株绿萝是妈妈从单位带回来的,刚来的时候才仅仅有两片叶子,小小的很娇嫩,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养护,它竟然长得枝繁叶茂。它的蔓是绿色的,叶子是黄绿相间水灵灵的,整体看上去阿娜多姿,赏心悦目,每当我紧张的学习之余,我就抬起头望一望它美丽的身影顿时感到轻松了许多。但是就在今年暑假的时候我们都不在家里,把他放到了阳台上让阳光直射着它。

  开学的`时候,我们回来了,一看,啊!我的小绿萝饿枝叶都枯死了,我当时心里特别难过,都想哭了,正在这是我隐隐约约的在土里看见了一个像针尖大小的小芽,白白的,细细的,柔弱极了。于是我就小心翼翼的扒开土,一点点的仔细看,终于我在一枝蔓上发现了一个小芽,我赶紧把它放在水里,绿萝于水即活,因顽强的生命力被称之为“生命之花”

  因为它怕阳光直射它,所以我给它做了个纸筒把它罩起来。每天晚上我仔细观察它长了没有长。突然有一天,我惊喜的发现它长出了一片叶子,有过了两天我发现它又想出了一片叶子我想:为什么小绿萝不能让阳光直射呢?我查找了一些资料,原来,绿萝是喜阴植物,不能长时间让太阳直射它,要不然它就会枯死的。

  现在我的小绿萝已经长出了两片叶子,我相信它以后会恢复原来的样子变的枝叶茂盛的。

  我喜欢小绿萝,我喜欢它的清新,淡雅,我喜欢它的勇气。我喜欢它的顽强生命力。

观察植物的日记 篇2

  小时候,我一直住在外婆家。那时,外婆家院子里种了好多好多美丽花儿。春天有迎春花、牡丹花;夏天有太阳花、蟹爪莲;秋天有菊花、一串红,夏天有腊梅花、水仙花。

  其中我最喜欢水仙花,喜欢它外表,更喜欢它“内心”。它虽然没有牡丹花那样娇贵,没有太阳花那样红艳,没有菊花那样引人注意,也没有腊梅花那样清香醉人。可是水仙花亭亭玉立,水仙花玉洁冰清。还有一个更大理由:“水仙花有着顽强生命力。”

  水仙花素有“凌波仙子”美称。确它那动人身姿使人一见倾心。

  外婆家那几盆水仙花可美了。

  一月,水仙花开了!它那翡翠般碧叶翠绿翠绿,绿得发光,绿得鲜亮,纵横交错绿叶间,错落有致地开着几朵洁白无瑕小花,花中嵌着一属黄金般花蕊,散出阵阵淡淡幽香,显得格外高雅。水仙花与泥土无缘,雨花石是它“土壤”。我想:我要像它那样在思想上纯粹洁白,没有一点污泥。水仙花根部像只大洋葱,根下长着白色根须,它们像一条条长长蚯蚓绕着一块块坚硬雨花石,又显得十分倔强。

  一阵风拂过,小花摇晃着脑袋,摆动着它柔美身躯,似乎穿着水晶衣裳在水石上翩翩起舞,使人见了心旷神怡。

  冬天,非常多花儿都经不住严寒摧残,受不了命运考验——枯萎了。而水仙花却毫不畏惧,当室外寒风凛冽、冰天雪地时候,它傲然挺立着,还是那么精神抖擞、生机盎然,仿佛在与寒风搏斗,如此坚忍不拔,使人越来越喜爱它了。

  我爱水仙!爱它美丽芬芳,爱它高尚纯洁,更爱它顽强不屈!

观察植物的日记 篇3

  一

  下了一天的雨,整天呆在家里,感觉闷闷的,心情一点儿也不好。不过,令人兴奋的事还是有的——我昨天才泡在水里的大蒜,今天,头上竟然就冒出了小嫩芽。白色里透着一丁点儿浅浅的褐色,大概有半粒米那么大。小嫩芽探出头来,像是迫切地想得到阳光、雨露的滋润。如针尖大小的白色的根也一簇簇地迫不及待地从蒜头底部跑了出来,都有两厘米长了,真是疯长啊!

  我可爱的小蒜,快快长大吧!

  二

  今天,雨还是不停地下着,但好像大蒜的生长并不受天气的影响,仍然那样不可思议地疯长着。从昨天的观察一直到今天,还不到24小时,但大蒜却变化明显。我欣喜地发现:嫩芽的长度已经达到了一厘米左右,宽度也长到了两毫米。在嫩芽的中间还出现了一条不太明显的白色裂口。很想知道里面包着什么?会不会是嫩绿色的蒜苗呢?但我不能“拔苗助长”……根也长到了一厘米左右,数不清的根簇生在蒜头底部,白白的、嫩嫩的,像无数根吸管一样,在尽情地吸取水分。

  小蒜,快快地长吧!水我管你够喝,相信你会用绿色报答我!

  三

  今天,天终于放晴了,大蒜好像在用它的长势来庆贺这久违的好天气。我发现大蒜的小芽最长的大概已经有两厘米了,它的宽度也飞长到了五毫米。原来,从裂缝里钻出来的不是我所想象的蒜苗,而是一根宽约三毫米的葱绿色小芽芯。其实,嫩芽昨天就开始泛绿了,只是不怎么明显。而今天大部分都变绿了,上面还布满了清晰的浅褐色竖条纹。那白白嫩嫩的根也差不多长到了两厘米左右。

  真是惊人的生长速度!

  四

  今天,天气晴朗,我的小蒜依然生机盎然地疯长着。最长的小嫩芽已经长到了六厘米左右,嫩绿的小芽芯已经悄然地半绽开了。如果横着看的话,小芽芯绽开的形状就像一弯小小的月牙。最让我高兴的是,就连最“坚贞不屈”的那一个蒜头也吐出了新芽。它小小的,但居然是嫩绿色的。所有蒜头的根又长长了一截,估计最长的都快接近三厘米了。这些白白嫩嫩、细细长长的根直伸杯底,我感觉很像一根根动物的触须。

  呵呵,我的“白胡子”小蒜,你明天会给我带来怎样的惊喜呢?我很期待!

  五

  今天阳光灿烂,大街上,鲜红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,人们脸上依然洋溢着过节的喜悦,我的小蒜好像也在跟着人们一起欢乐——以它那出人意料的速度飞长着。长得最好的那一个蒜头的长度已经长到了大概十一厘米,形状好像一把出鞘的宝剑。这根小芽芯比昨天更舒展了一些,但依然没有完全绽开。在它那半绽开的空隙里,我隐隐约约地看见了另一根新生的小芽芯。最“坚贞不屈”的'那一个蒜头的小芽居然一下子就长到了两厘米半。它的生长规律与前两个蒜头不一样,它是先长出小芽芯并半绽开,再长出像襁褓一样的支撑芽。它长得飞快,好像想后来居上呢!根也长到了三厘米以上,它们越来越强壮,把蒜头立得直直的,再也不东倒西歪了。

  我心里的疑问越来越大,小蒜,这清水里到底有什么营养,会让你长得如此神速?

  六

  金秋十月,秋高气爽,没有雨的骚扰,让人心情非常舒畅。小蒜也在抓住这个好时机继续它的生长旅程。生长速度最快的小嫩芽已经长到了大约十四厘米,它的另一根小嫩芽也长到了两厘米半左右,并和长的那个小嫩芽形成了一个y字形。生长速度最慢的小嫩芽依然保持着“力争上游”的势头,长到了差不多五厘米。它的支撑芽还是生长缓慢,长度最多不过三毫米。我想,支撑芽的营养会不会都被小嫩芽抢去了呢?大部分的根都长到了大约四、五厘米,它们在杯底迅速繁衍,不停地向下盘踞,好像在寻找更多的生长空间。

  我不知道小蒜能存活多久,但我一定会细心地照料它!

观察植物的日记 篇4

  今天我们一进教室郑老师就给我们猜了一个谜语“麻屋子,红帐子,里面有个白胖子。”同学们有的猜到辣椒,有的猜西红柿,还有的`猜火龙果。这些都是错的。就让我来告诉你吧!是花生。

  上课了,郑老师给我们每人一颗花生。它像一个小葫芦,我拿起了花生闻了闻,花生的气味一会儿就钻进了我的鼻孔里。

  我用手摸了摸花生壳,花生壳非常粗糙,像弯弯的小路。我把花生放在耳边旁轻轻的摇来摇去发出“咚咚咚”的声音,仿佛在说“快放我出来,快放我出来,我要看看外面。”我把粗糙的外壳剥掉,啊!果然是红帐子呀!我把红帐子剥掉花生仿佛在说:“外面真美呀!”我拿起一颗塞到嘴里,可香了!

  花生不和梨,苹果一样挂在树上炫耀,它只在土里默默成长,等人们挖出来才知道。花生的作用有很多,能做成花生饼干,花生糖 花生油……

观察植物的日记 篇5

  今天,太阳一点也不吝啬,才早上六点多呢,它就迈着轻快的步子向我们走来。因此我心情特别愉快。我想该是我去池塘看水葫芦的`时候了。这不,才不过过了一个晚上,水葫芦在池塘妈妈的精心呵护下,长得十分旺盛,煞是好看:绿绿的,像被绿油漆染过似的,快活地生活在这个池塘里。一阵微风吹来,池塘里荡起层层涟漪,可惜,水面早已被水葫芦的身影所覆盖,那涟漪也只好躲到底下去了。

观察植物的日记 篇6

  如果真正读懂了一株植物,那么,面对它,就是面对整个世界。

  《植物传奇》是一本引导人如何爱上植物,如何由一株植物看到整个世界的书。作者沈苇生于江南,流连在乌鲁木齐,因为热爱,他怀着一颗诗人之心,踏遍新疆辽阔的土地,最后选择了丝绸之路上的20余种植物,一一讲述它们的生态、习性、身世、传说、宗教、文化……

  作者的爱,不仅仅是抽象的、诗意的想象,更是经由植物的血管和根茎,深入大地,回溯起源,思考今生。

  在吐鲁番的葡萄园,作者体会到的是一种生死打量:高处的墓地和低处的村庄互为视角;从葡萄到葡萄浆,犹如一次肉身到精神的过度;而葡萄干,则是岁月的“干尸”。

  胡杨也是。“生与死在胡杨林中唇齿相依,是一种同在与混融。”从赖以生存的家园,到荒枯的孤岛,一代代人从这里漂

  泊迁出,一代代人留下记忆,湮灭身份,痕迹被流沙抹平如新,只留下凭吊无依空怅惘的后人。

  天山深处成排的云杉森林,让人恍入教堂,感受着神圣和震颤:因为它们“是人类宗教建筑的原型,人类最初的`神殿,保留了原始的天籁。(夏多布里昂语)”既让人怀揣恐惧,又能提供神殿般的庇护。

  新疆第一调料孜然,闻到它,似乎就闻到了古老新疆的味道。伴随这烤肉飘香时的滋滋声响,孜然以最世俗最民间的方式,飘进人们的胃、肠、神经、大脑。于是,它和当地人之间,形成了一种长久而纯粹的信任。

  而苹果,不是今天我们所认识的又圆又大的苹果,而是被驯化前、存在了20xx多万年的野苹果,我们不知道,它还有着酸、苦等多种滋味,也有长的、扁的多种形状,这种演化和失去野性的过程,似乎也潜藏着整个人类的某种危机。 ……

  从丝绸之路走来,跨越天山南北,跟随作者,沿途与它们一一相遇,虽无言语,但体会它们独特的美,看清与之相映的面容,就能清晰地感受到自然的恩赐和馈赠。其实,每一株植物的根系,都牵连着大千世界的末梢神经。它们的历史比人类久远,还演绎过多少我们不知道的传奇?它们经风历雨,给予过我们多少或明或隐的启示?一本书能容下的,实在太少。

  所以,感动和敬仰的,其实是作者这种爱与尊重的态度。对植物如此,对世间万物,亦如此。